阅读历史 |

六百七十七 大宋就真的一点赢的可能都没有吗?(3 / 4)

加入书签

&esp;&esp;可是如今,这个往日里最讲究明哲保身的老师却主动提起了那么敏感的案件。

&esp;&esp;这不正常。

&esp;&esp;“老师,您的意思我还不是很明白。”

&esp;&esp;“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两军交锋,战争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在正面交锋,一部分在朝堂之上,一部分是看得见的金戈铁马,一部分是看不清的阴云密布。”

&esp;&esp;史浩缓缓道:“大宋之败,并非仅仅是军队久久不经战阵能决定,也并非是武将吃空饷、胆小怕事成风所能决定,朝堂是否团结一致,人心是否凝聚,是否所有人都渴望胜利,这也很重要。

&esp;&esp;因为军队拼杀是在前线,由士兵和将领决定,但是粮秣物资,对军队至关重要的粮秣物资却是后方的朝廷决定的,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能否取胜,从朝堂上的行动就能看出来了。”

&esp;&esp;“朝堂上的行动又是如何呢?”

&esp;&esp;“明国朝堂上的行动高度统一,明皇号令畅通,上下一致,从辛弃疾北返到明国大军开始调动,前后不过一个月,等于明国朝廷全速运转,只为战争准备。

&esp;&esp;眼下,明国大军远离中都行动畅通,已经聚集在海州一带,足以证明明国已经为这支军队筹备了足够的粮秣,足够明国军队行动,就算是处心积虑,明国朝廷的决心也足以让大宋颤抖。”

&esp;&esp;史浩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而反观大宋呢?大宋朝廷对这一战做了什么准备?下了什么样的决心?军队上了前线之后,粮秣供给方面可以让军队放心吗?

&esp;&esp;没有,他们甚至还在争执这一战有没有打的必要,这样争执下去,将来就算打了胜仗,要如何治理夺下的土地,夺下的土地要不要,都会成为争论的问题,永无止境!”

&esp;&esp;赵昚对这些问题有一些了解,但是限于身份,他从未亲身参与到其中的工作当中,对于这些工作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知道一个名目。

&esp;&esp;但是他也清楚什么叫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esp;&esp;通过明宋双方朝廷的行动,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这一战到底谁的赢面比较大。

&esp;&esp;明国已经决定要打了,大军都抵达前线了,而大宋还在争执要不要打。

&esp;&esp;这样的朝廷统领的军队,永远都在被动防御,而被动防御的战争,注定是被压着打的,打赢了不会得到什么战果,而反过来稍有不慎,就是惨败,就是一溃千里。

&esp;&esp;赵昚捏紧了拳头,脸上满是不甘之色。

&esp;&esp;“大宋就真的一点赢的可能都没有吗?”

&esp;&esp;史浩长叹一声。

&esp;&esp;“老臣很不愿意承认,老臣也是希望大宋越来越好,但是就目前来看,双方一旦开战,大宋获胜的可能微乎其微,明国军力远强于大宋,这是事实。”

&esp;&esp;赵昚不甘。

&esp;&esp;“镇江府的刘錡将军乃名将、宿将,当年曾多次击溃金军,取得赫赫战功,他难道不能力挽狂澜吗?”

&esp;&esp;“当年可以,现在未必,一者刘錡离开军队十数年,当年的旧部星散,很久没有接触军队的情况下,他重新整合麾下军队还需要时间。

&esp;&esp;刘錡此番能出镇镇江府,纯粹是之前为了防备完颜亮而调任的,这段时间他能否整合当地军队的军心,能否让那些军队听命于他还是个问题,而且更严重的是……”

&esp;&esp;史浩低声道:“臣从枢密院的熟人处听说,刘錡将军病的挺严重,他本就年过六十,现在更是生病了,缠绵病榻之上,久久未愈,之后会如何,还真是不好说。”

&esp;&esp;“刘錡将军病了?”

&esp;&esp;赵昚大惊:“怎么会这样?两军临战之时,刘将军怎么会生病呢?”

&esp;&esp;“刘錡年事已高,这次出镇本身也是前任镇江府都统刘宝过于庸碌,还贪污腐败,不能得到朝廷信任,所以勉力为之,眼下局面如此,刘錡操心劳碌从而病倒,也实在是国家忠良了。”

&esp;&esp;史浩叹了口气,又缓缓道:“明军集中兵力于海州,显然是打算从海州南下渡江,兵锋直指镇江府和建康府,而沿江前线,王权庸碌,刘錡病倒,更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替代,这一仗,又要如何取胜呢?”

&esp;&esp;“先生既然知道,为何不去改变?而要在这里对我说?”

&esp;&esp;赵昚相当焦虑,开口道:“先生应该清楚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将这些事情告诉父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