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二 心中枷锁尚在谈何地上天国(2 / 2)
产恢复到最佳状态。
&esp;&esp;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esp;&esp;建设理想社会是大家一致认定的终极理想,而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应该先完成肉眼可见的需要完成的阶段性的任务,然后再谈终极理想,而不是把终极理想当做一个简单的任务去看待。
&esp;&esp;终极理想的实现需要太多太多的先决条件,没有先决条件,就无法实现终极理想。
&esp;&esp;支持者们太激进了。
&esp;&esp;支持者们对于反对者们的想法不以为然。
&esp;&esp;反而认为他们在思想上有保守、退化的迹象,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革命者应该永远保持热情,而不能停下脚步,一旦停下脚步对现状感到满意,就会失去进取之心。
&esp;&esp;一旦失去了进取之心,倦怠之心就会占据上风,从而腐蚀革命者的斗争意志,以至于斗争最后失败。
&esp;&esp;大整顿事件固然有原因,但是当时整个朝廷内部稳定发展作为主流的指导思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是苏咏霖承认的错误之一,不可无视,并且绝不可以放任这一现象再次出现。
&esp;&esp;但是反对者还是不认同。
&esp;&esp;他们认为苏咏霖所说的【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应该以人力强行干预的】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esp;&esp;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能更改的。
&esp;&esp;让一块荒地变得可以正常种植粮食,视情况而定,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农业生产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是建设理想社会呢?
&esp;&esp;革命者需要保持斗争的热情,但是也不能被热情烧昏了脑子,否则就要饿坏肚子。
&esp;&esp;肚子一旦饿坏了,脑子就不好使了,就要出大问题了,届时别说理想社会,现有的大明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esp;&esp;革命成功不是自己觉得成功就成功了,需要广大民众的一致认同,而民众的认同难道没有吃饱肚子作为前提吗?
&esp;&esp;物质难道就不重要吗?
&esp;&esp;支持者和反对者们互相指责对方【保守】、【激进】,互相指责对方的思想出了岔子,和对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esp;&esp;从复兴会中央到地方分部,这样的争论无处不在。
&esp;&esp;对于这样的大辩论,只有辛弃疾、孔茂捷等朝廷高官和复兴会高级干部没说话。
&esp;&esp;他们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觉得自己要是公开表态,可能造成的复兴会内部分裂,所以他们没有作出公开回应。
&esp;&esp;但是他们纷纷上表给苏咏霖,希望苏咏霖说点什么平息争论。
&esp;&esp;于是,在明国赢取第二次明宋战争的胜利并且大踏步展开对江南国的经济战争的同时,在明国内部对自身先进性和道路正确性的认同感再一次大规模提升之际,明国内部也进行了一场思想争锋。
&esp;&esp;这路是要一步步走下去,还是跑起来呢?
&esp;&esp;面对这场日益激烈的思想争锋,苏咏霖并没有第一时间表态。
&esp;&esp;这引起了一直都在关注这件事情的赵惜蕊的注意。
&esp;&esp;“外面都吵翻天了,你这个皇帝怎么还跟个没事人一样?这几天我去复兴会总部办事情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好多人聚在一起争论,我都担心他们做不好本职工作了。”
&esp;&esp;赵惜蕊在难得的休息日里一边检查儿子的功课,一边看着苏咏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苦思冥想的模样,好奇地询问。(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