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九十一 你小子没有打开格局(1 / 2)
&esp;&esp;许华是原先山东行省的政府二把手,广西行省初建,许华因为优秀的政绩而被选任出任广西行省一把手,主政广西。
&esp;&esp;面对广西行省的诸多困局的时候,许华就注意到了广州市舶司的存在,他想在商业上和广州市舶司扯上关系,把广西行省的一些地方特产也给卖出去。
&esp;&esp;再不济也能借助广州市舶司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广东那边的商人们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打开广西产品的销路。
&esp;&esp;广西行省这边经过他的实地调研,还是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地方特色商品的,比如很有名气的坭兴陶,以及被称作羰布的壮锦,还有合浦南珠。
&esp;&esp;这些东西可都是有名气的贡品,原本都属于奢侈品行列之中,无论如何也不愁买家。
&esp;&esp;只是南宋和明国之间的战争使得这些产品的大头买家——封建统治阶级被大明总体消灭掉。
&esp;&esp;买家没了,奢侈品失去了大量采购订单,使得当地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陷入困顿当中。
&esp;&esp;且大明不要贡品,这些产品很大一部分的附加价值来自于贡品身份,本就卖不太出去的产品现在更加潦倒,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当中。
&esp;&esp;许华实地考察,认为这些产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就算大明国内不消费,也不应该坐视技艺失传,让当地人失去生计。
&esp;&esp;于是他做出决定,一边把这些产业给扶持起来,一边找到广东方面商量商业合作,争取重新打开销路。
&esp;&esp;大明建立以来在财政问题上多有考量。
&esp;&esp;苏咏霖努力建立公有制经济,但是也注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同时参照了唐朝的失控和宋朝的过于困顿,更兼集体性质经济的建设问题,对财政问题作了一些调整。
&esp;&esp;在中央层面扩大财政部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财政部规模庞大,掌控着规模极为庞大的国营经济体系。
&esp;&esp;而具体在这一层面上,苏咏霖考虑到宋朝中央过分掌控财政大权,使得地方穷困,连基本职能都不能履行,用钱流程麻烦到了极点,也不利于国家发展。
&esp;&esp;比如苏轼在杭州任上想要修缮官府衙门和官方仓库那些破败不堪的建筑,精打细算之后发现需要用四万贯钱。
&esp;&esp;结果杭州这种传统富庶地区的官府居然连四万贯钱都拿不出来,他求爷爷告奶奶使出吃奶的劲儿,还是没办成。
&esp;&esp;这种事情都办不成,那修路、兴修水利、修城墙这种用钱更多的工程也都想也别想了。
&esp;&esp;地方官府还能做什么有利于民间的事情呢?
&esp;&esp;宋代地方的困顿局面就成为了死局。
&esp;&esp;革命建设的问题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该调整的必须要调整,该赋予的权力也必须要赋予,所以苏咏霖吸取这一些经验教训,在财政上放了一些权限给到地方。
&esp;&esp;财政部直接掌控国家重要经济命脉。
&esp;&esp;而属于经济命脉当中某些产品的同类别而又没那么大名气的分支产品,就可以由地方行省的财政部门管辖。
&esp;&esp;地方行省可以建立起同样性质的公有经济体,构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民生,增加财政收入,以便更好的建设地方。
&esp;&esp;所以看着破败不堪、面临着无米下锅困境的壮锦、坭兴陶、合浦南珠等产业,许华就召开了行省财政会议,提出建议,得到通过,拉起了第一批属于广西行省的特色产业。
&esp;&esp;他用财政部拨付给广西行省的财政预算收购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有价值的产业,重新整顿,引入明国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维护老的技术工人,招募培养新的技术工人。
&esp;&esp;到这里只是把资源整合了一下,投入资金恢复生产之后本地消化能力有限,或者说几乎无法本地消化,必须要打开销路,找到愿意买单的狗大户,才能把产业给做起来。
&esp;&esp;明国国内缺少狗大户,唯一有实力的官府采购之权又掌握在中央财政部手里,属于财政部尚书直辖,地方没有这个权限,所以外销是必然之路。
&esp;&esp;许华找到谢元良谈合作的时候,正好是谢元良考察地方特色产品、准备在农业之外增加地方经济力量的时候。
&esp;&esp;许华的行动使得谢元良感觉自己找到了前辈,于是向许华讨教这方面的办事手法,接着又表示两广不分家,他很乐意协助广西方面打开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