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三十六 “龙兴之地”(2 / 2)
大业启程之地。
&esp;&esp;这里也的确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军事和行政人才,除了江南老人们,这三州之地涌现的优秀人才也确实是苏咏霖早期起家的重要助力。
&esp;&esp;这本来是值得荣耀的一件事情。
&esp;&esp;但是在长期的政治生态演变的过程中,这种荣耀变得有点变了味道。
&esp;&esp;变得资历越深,在当地越吃香,资历越浅,在当地就越容易受欺负。
&esp;&esp;当地官员群体中普遍有一种唯资历的看法,其实就是变相了的地域观念,因为谁都知道,资历最深厚的官员不是江南老人,就是山东人。
&esp;&esp;资历深厚的官员从其他地方调过来,很容易受到当地其他官员的接纳与合作,而要是新官员来到这里任职,老老实实不折腾还好,稍微想折腾一下的,绝对的冷暴力管饱。
&esp;&esp;大明官员的升迁、降职和调任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esp;&esp;县级官员四年一评,州府级官员和行省官员五年一评,且不管评级如何,都会调离当地,不在当地连任,以避免官员在地方生成利益关系。
&esp;&esp;评级优秀的官员酌情升迁调任,评级一般的则选择其他地区平级调任,评级不佳的就要担忧降职调任了。
&esp;&esp;这对于全体官员都是一种激励性的鞭策。
&esp;&esp;而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除了升迁、降级等情况,平级调动的官员在调动时都秉持着一个就近原则,尽量不远调。
&esp;&esp;原因简单。
&esp;&esp;这年头道路难行,路不好走,且大明疆域广大,比如从大同调任到云南,少说也要个月时间,时间都在赶路上,个月的功夫实在是太久,会耽误事。
&esp;&esp;升迁降级就算了,人数不多,可以安排,平级调动的人数最多,最麻烦,要是都搞远距离调动,会非常麻烦。
&esp;&esp;所以就近调任是最好的选择。
&esp;&esp;于是平级调动往往一般都选择在行省内部调任,除非任职地区接近其他行省,则可以调任到外部行省。
&esp;&esp;这的确省事儿,也满足了不少人的需求,不过这就造成了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时间一长,容易搞出裙带关系。
&esp;&esp;现在还是资历、地域的事情,再往后,就是血缘和传承了。
&esp;&esp;所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在山东行省出现,其他各个地区也有,只是山东行省因为是苏咏霖的起家之地,所以情况更加特殊。
&esp;&esp;老资历的州府级官员、干部比较多,且多数升迁无望,怨气足,要是说这些人里头出现一个两个或者一小堆想要浑水摸鱼和苏咏霖搞事情的人,那一点也不奇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