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千五百九十四 给彼此以枷锁(2 / 2)

加入书签

&esp;&esp;“所有人,不管是谁,包括我在内,都在法律的框架内办事,这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为了实现这个前提条件,全民学法、懂法也就是更加重要的前置条件了。

&esp;&esp;而与此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诞生,法律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一时,不能沉迷于权威,每五年一次的民众代表大会中,都需要根据最新的情况,对诸多法律展开调整,确保法律的与时俱进。”

&esp;&esp;苏咏霖为此做出了重要宣言,并且决定要推动司法部和学部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办律法推广学习班。

&esp;&esp;在扫盲的同时,推动民众对律法的了解,让民众知道律法的存在,让民众学会用律法来保护自己,并且在律法的框架内办事。

&esp;&esp;官府也是,民众也是,全社会都要形成这样的习惯,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规则,抛弃掉原先的无限接近于丛林法则的社会生存法则。

&esp;&esp;这是苏咏霖为大明的训政时期定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esp;&esp;对于民众来说,这当然是绝对的利大于弊。

&esp;&esp;如果包括官方在内的所有人都规规矩矩的,弱势方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保障自己的利益,生存难度会急剧降低。

&esp;&esp;而对于朝廷来说,这就不是那么顺应他们的心意了。

&esp;&esp;他们的行事风格将不能再看权力大小,而要看律法规定。

&esp;&esp;律法规定的事情,他们才可以做,有人触犯律法,不遵守规则,他们才能出手以暴力维护律法的尊严。

&esp;&esp;他们需要维护的将不再是自己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是维护律法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的地位,大家尊重的也不再是他们,而是律法。

&esp;&esp;对于强势方的身份来说,律法对他们的限制远大于方便的意义,他们名为执法者,也随时可能成为被执法者。

&esp;&esp;他们不能随意解释法律,而要根据法律精神,成为法律的嘴巴,而不是操控法律。

&esp;&esp;于是一些官员在私底下对此多有意见,觉得苏咏霖是要一条道走到黑了,他自己都承认民众素质不够,宁愿搞一个训政时期都要强行去推动这个政策,无视需要为此支出的巨大成本。

&esp;&esp;这真的是好事?

&esp;&esp;但是看起来,苏咏霖贯彻落实自己理想的决心已经下定了,对此,有人不理解,有人担忧,有人交头接耳。

&esp;&esp;但是这无所谓,苏咏霖毫不担忧的宣布召开民众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庆祝大会。

&esp;&esp;在议事厅内办了流水席,邀请全体民众代表和中央代表一起吃了一顿大餐。

&esp;&esp;晚宴上,有人开怀大笑,就有人强作开心。

&esp;&esp;那脸上的笑容怎么看怎么有点勉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