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千六百 无为和有为(2 / 3)

加入书签

专业意识的专业人士,而且政治头脑也不错。

&esp;&esp;且不说吕后当政时期汉中央尖锐的矛盾容不得一个有所作为的锋芒毕露的相国,对于萧何已经定下的被证明有效果的治国方针大略,只要执行下去,一定会使人民休养生息,国家富足。

&esp;&esp;曹参更加清楚的是,当时刚立国不久的汉国经历秦末战乱和刘邦讨伐诸侯国的战争,真可谓是一地鸡毛百废待兴,这种时候,如果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大搞政绩工程,对于汉国来说,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esp;&esp;曹参经过学习之后,对流官制所缔造的官僚这个群体已经非常了解了。

&esp;&esp;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还是老百姓的生活,该做的事情都是要做的——不然还怎么靠着政绩升官啊?

&esp;&esp;熬资历?空等白头?

&esp;&esp;不行,必须要主动出击,有困难就要解决困难,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解决困难。

&esp;&esp;自古官僚多如此。

&esp;&esp;你们没有困难,我还怎么捞政绩升迁啊?

&esp;&esp;古代朝廷也会开年会,也会开财政会议军事会议等等,在年初就会把一年要做的事情规范好,花多少钱也会准备好,如果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财政绝对不会出问题。

&esp;&esp;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esp;&esp;正是洞悉了这一点,曹参于是抑制住了想要“扬权”、彰显自己的权势的个人欲望,规规矩矩不去折腾,他带着一群按部就班老实巴交的官员按照规矩办事,不仅没有引来吕后的打压,也平安的度过了自己三年的相国任期,病逝于任上。

&esp;&esp;后来,民间把成天喝酒吃肉听小曲的曹参称为贤相。

&esp;&esp;汉初几代相国执政班子的行为被称作无为而治,给汉国积蓄了强大的国力基础。

&esp;&esp;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反击匈奴,从而【变无为为有为】,为了在政治上统一人心,顺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趋势,遂对汉初几十年这无为而治的做法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否认。

&esp;&esp;但是在苏咏霖看来,没有任何一种执政方式可以称之为无为而治,真正的无为根本不可能治理国家。

&esp;&esp;所谓的无为,本质上都是王朝建立初期集合一大群能人制定好完善的律法、革除前代弊政之后照章办事,官府官员守规矩、不搞事、与民休息,是一种较低损耗的组织形式。

&esp;&esp;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低损耗模式的优势很明显,只是全面战争时期,这种较低损耗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高烈度的全面战争。

&esp;&esp;想想也明白,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个组织,哪里能存在什么所谓的无为而治呢?

&esp;&esp;民众体感的无为而治,恰恰证明了官府执政的成功。

&esp;&esp;官府设置了一套规矩,自己也进入其中,大家一起规规矩矩照章办事,不超脱,不乱来,不破坏规矩,时间长了,最初的有为就成了底层民众体感上的无为。

&esp;&esp;想要办大事,需要有为。

&esp;&esp;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积蓄国力,并且得到民众的认可,降低执政成本,恢复民生和因为战乱而损失的人口,就需要“无为而治”。

&esp;&esp;虽然时代变了,斗转星移,汉初黄老之学倡导的无为而治已经不可能适应当下的生产力状态,强行回到过去,那就和王莽一样,那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大型社会实验。

&esp;&esp;但是其本质并未过时。

&esp;&esp;即每一个人都守规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esp;&esp;想要民间守规矩,不难,想要官方守规矩,很难,因为规矩本身也是官方制定的,如何让官方也守规矩,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水平。

&esp;&esp;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髓。

&esp;&esp;曹参没有刘邦的威望,没有萧何的天才,所以他把那些喜欢搞事情、天天想着升官发财的不稳定分子赶出自己的执政班子,换了一群老实巴交只知道照章办事的人来帮他贯彻萧何留下的规章制度。

&esp;&esp;官方守规矩,就意味着不折腾,意味着较少的侵害民间利益,就意味着较低的行政司法成本,就意味着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繁荣。

&esp;&esp;当然了,不管对于西汉也好,对于大明来说,曹参的做法都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起到正面效果,轮到变革时期,这套机制必然要变。

&esp;&esp;但问题在于,这种切换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几乎是不可逆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