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恩义(1 / 3)
&esp;&esp;燕云同领着八千兵马,顶风冒雪,突破重重困难,终于踏上京畿大地。
&esp;&esp;站在山头,放眼看去……
&esp;&esp;京畿满地苍夷,狼烟四起。
&esp;&esp;村庄农舍,都是一副被大火肆虐后的残垣断壁,烟尘,破败,残躯,鲜血……
&esp;&esp;被战火洗劫过的京畿大地,只剩下凄凉,悲痛,逃难,绝望,麻木……
&esp;&esp;这是一片天弃之地,早已经被老天爷放弃。
&esp;&esp;丝毫看不到昔日的繁华平和。
&esp;&esp;“将军,难道我们来晚了,京城已经被……”
&esp;&esp;“没有晚!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原地休整半个时辰,之后继续赶路。”
&esp;&esp;……
&esp;&esp;燕云同的到来,令守城将士士气大振。
&esp;&esp;犹如一剂强心针,让一群疲兵,瞬间爆发出百分百的战斗力,打了攻城的乌恒兵马一个措手不及。
&esp;&esp;乌恒兵马在京城城墙下接连吃亏,不得寸进,却没有放弃,反而攻势越来越猛烈。
&esp;&esp;萧逸压力很大,每天都是火冒三丈。
&esp;&esp;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两个月,为京城几十万人口性命,尽可能拖延时间。
&esp;&esp;亏得有燕云同的八千兵马在敌后骚扰,为他分担了一部分压力。
&esp;&esp;燕云歌加快了出城计划。
&esp;&esp;京城人心浮躁惶恐,各大家族选择捏着鼻子忍了,缴纳五成劳军费,尽快出城逃命。
&esp;&esp;逃回祖籍,或是一路南下。
&esp;&esp;总之,离京城越远越好,离乌恒越远越好。
&esp;&esp;每日南城门都是人声鼎沸,偷偷出城已经不再是秘密,很多市井小民都得到了风声。
&esp;&esp;一开始,他们半信半疑。
&esp;&esp;当他们来到南城门,站得远远地围观,才发现谣言其实就是真相。
&esp;&esp;富贵人家都在抓紧时间出城,他们却还在被绣衣卫按在地上戏耍。
&esp;&esp;市井小民们急了,他们也要出城。
&esp;&esp;蜂拥而来的市井小民,让城门将士压力倍增。
&esp;&esp;石温不想这么早放市井小民出城,怕引起混乱。
&esp;&esp;万一京城有乱民暴动,可不是个好兆头。
&esp;&esp;燕云歌却不这么想。
&esp;&esp;她很果断,“让小民出城!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小民就不会铤而走险选择暴动。”
&esp;&esp;“这会给城门将士们带去多大的压力,燕夫人知道吗?”
&esp;&esp;燕云歌斥道:“总比拦着小民,不让他们出城,只许富贵人家出城,最后造成京城暴动的压力小。丞相大人应该明白,京城这么大,这么多人口,这个时候堵不如疏。
&esp;&esp;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想说小民无组织无纪律,蜂拥出城,会影响朝廷出城计划。那就让绣衣卫将小民组织起来,有序地出城。京城被围,朝廷的信用还在,小民对朝廷依旧是信任的,他们会听官府地吩咐,只要肯给他们一线生路。”
&esp;&esp;石温大皱眉头,他认为燕云歌的想法太天真,将市井小民想得太好。
&esp;&esp;一个城池的覆灭,往往是从小民蜂拥出城逃跑开始。
&esp;&esp;他从军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类似的例子,他不敢冒险。
&esp;&esp;燕云歌不得不提醒他,“丞相大人过去遇见的情况,为什么小民蜂拥出城就会造成城池覆灭,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官府组织小民有序出城。
&esp;&esp;只要官府肯出面,给惶恐不安的小民一点信心,他们就是最温顺最听话的一群人。丞相大人应该给常年沐浴皇恩的京城小民一点信心,他们会让你刮目相看。
&esp;&esp;同时别忘了提醒小民,出了城,如果没地方去,就往南边去,往山里面钻。乌恒擅长骑兵作战,山林是他们的短板。千万不要冒险往北边跑。”
&esp;&esp;石温咬咬牙,“燕夫人执意要提前放小民出城?”
&esp;&esp;燕云歌重重点头,“丞相大人如果实在是不放心,不如限定出城数量。一日五千口人,如何?等到皇帝和百官出城南下,剩下的事情,本夫人一力接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