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1章 老匹夫(二更)(2 / 3)

加入书签

p;&esp;皇帝萧成文不太满意这个举荐,因为在他看来,崔大人太老了,已经不适合军武。

&esp;&esp;但是……

&esp;&esp;不可否认崔大人在军中威望。

&esp;&esp;他若统领南军,肯定不用担心将士不听号令,发生阳奉阴违的情况。

&esp;&esp;换做其他人,可没他的威望。

&esp;&esp;万一将帅不和,此乃兵家大忌!

&esp;&esp;不过,最好还是给崔大人配个副将,就带是老人带新人。

&esp;&esp;新人出山,老人便可退居幕后。

&esp;&esp;于是乎……

&esp;&esp;一纸诏令,召崔植崔大人入宫。

&esp;&esp;崔大人:“……”

&esp;&esp;他已经致仕养老,含饴弄孙,不再关心外面的纷纷扰扰,天下大势也和他没关系。

&esp;&esp;他如此低调,为何皇帝还不肯放过他,给他一个清静。

&esp;&esp;“麻烦!”

&esp;&esp;胡子花白的崔植崔大人,着实嫌弃手中的诏令。

&esp;&esp;他不想进宫,不想从新踏入官场。

&esp;&esp;“此时召老夫入宫,定是和最近发生的一些列事情有关。不出意外,恐怕是要老夫临危受命,统领南军作战,攻打三郡地盘。哎……”

&esp;&esp;愁人啊!

&esp;&esp;“父亲不想出山,不如直接拒绝。”

&esp;&esp;三子崔望郑重说道。

&esp;&esp;崔植崔大人呵呵一笑,“派人去门外看看,金吾卫走了吗?摆明了老夫不想去也得去。”

&esp;&esp;三子崔望蹙眉,“八郎秀程在平阳郡读书,此事天下皆知。陛下请父亲统兵,就不担心我们崔家的忠诚吗?”

&esp;&esp;“区区一个八郎,又怎会入天子的眼。两头下注而已,陛下心知肚明。他不会因为八郎,就放弃启用老夫!”

&esp;&esp;崔望想了想,“儿子陪父亲前往建州。如果当真任命父亲统领南军,儿子愿意为父亲分忧,担任前锋,杀出一条血路,趁早结束这场乱局。”

&esp;&esp;崔植意外,又颇为惊喜。

&esp;&esp;三子崔望,是崔家公认的大才子,文韬武略,无一不精通。

&esp;&esp;只是不喜官场风气,拒绝出仕做官。

&esp;&esp;这一次,竟然肯出动领兵,真乃意外之喜。

&esp;&esp;崔植崔大人轻咳一声,先别忙着惊喜。

&esp;&esp;他问道:“三儿为何愿意跟随为父,领兵作战?”

&esp;&esp;崔望面容严肃道:“当初父亲任讨虏大将军,一度病危。儿子只恨当时不在父亲身边,不能为父亲分忧。这一次,无论如何儿子必须跟随在父亲身边,随侍父亲,以防万一。”

&esp;&esp;“哎!是老夫拖累你。你本喜官场,为了老夫,甘愿出仕。”

&esp;&esp;“儿子在父亲跟前尽孝,是应该的。只要父亲别嫌弃儿子愚笨,即可!”

&esp;&esp;崔植崔大人哈哈大笑,笑声爽朗。

&esp;&esp;“有三子相助,三郡必能拿下。收拾收拾行李,我们父子随金吾卫前往建州城。”

&esp;&esp;……

&esp;&esp;建州的东平王府,比起原先京城的东平王府,面积小了一半。

&esp;&esp;东平王萧过,眉头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esp;&esp;妻子许氏知道他在忧心何事。

&esp;&esp;他在忧心三郡安危,忧心萧逸夫妻安危。

&esp;&esp;朝廷发兵,久攻不下,加之北魏出事,本来以为这一波稳了。

&esp;&esp;没想到朝廷决定换将,重整旗鼓,再次兴兵攻打三郡。

&esp;&esp;当年,他奉命领军,阻击乌恒进攻京畿,身受重伤,侥幸活了下来。

&esp;&esp;后来萧逸接替他的位置。

&esp;&esp;而他则带着东平王府跟随朝廷南下。

&esp;&esp;这也是萧逸的意思。

&esp;&esp;当时局势不明,掣肘太多,东平王府低调点,跟着朝廷南下,保富贵日子不难。

&esp;&esp;来到建州安顿下来,转眼就过去了年。

&esp;&esp;这些年,他赋闲在家。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